蝉
蝉朗读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摘要
虞世南的《蝉》是唐代咏物诗的名篇。此诗以蝉喻人,通过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”的清洁形象,展现蝉居高饮露的高逸品性。后两句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道出核心思想:品格高洁者自能声名远播,无需依附外力。诗人借蝉明志,既是对自身立身修德的期许,亦是对君子人格的礼赞。全诗托物寄兴,语言凝练,以20字构建出深邃意境,成为唐代托物言志诗的典范之作,历来被誉为“清华人语”的至高境界。
DeepSeek赏析
这首咏蝉小诗笔调清雅,意蕴深远。首句以"垂緌"状蝉饮露之姿,暗合君子高洁;次句以"疏桐"为背景,突出蝉鸣之清远。后两句转入议论,道出立身高洁者自能声名远播之理,非借外力而致。全诗托物言志,借蝉喻人,以简净语言寄寓深刻哲理。诗人巧妙地将蝉的自然特性与人生追求相融合,既展现了对自然细致的观察,又体现了对人格修养的思考。短短二十字中,既有形象的描绘,又有哲理的阐发,达到了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。

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,字伯施,汉族,余姚(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)人。初唐著名书法家、文学家,政治家。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,唐时历任秘书监、弘文馆学士等。唐太宗称他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为五绝(“世南一人,有出世之才,遂兼五绝。一曰忠谠,二曰友悌,三曰博文,四曰词藻,五曰书翰。”原有诗文集30卷,但早已散失不全。民国时期,张寿镛辑成 《虞秘监集》 4卷,收入 《四明丛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