蚕谷行
蚕谷行朗读天下郡国向万城,无有一城无甲兵!焉得铸甲作农器,一寸荒田牛得耕?牛尽耕,蚕亦成。
不劳烈士泪滂沱,男谷女丝行复歌。
摘要
杜甫的《蚕谷行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一首诗。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养蚕的场景,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战乱中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。杜甫以深切的同情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,批判社会不公,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。作为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作,这首诗被后世文学评论家高度评价,誉为记录历史真实、体现人道关怀的经典之作。
DeepSeek赏析
杜甫《蚕谷行》以简白语言道尽战乱之苦,笔锋直指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。开篇"万城甲兵"的夸张意象,与"一寸荒田"的细微对照,构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。诗人将铸剑为犁的古老理想化作"铸甲作农器"的具体愿景,在"牛尽耕,蚕亦成"的复沓吟咏中,寄托着对太平盛世的深切渴望。末句"男谷女丝"的田园图景与"烈士泪滂沱"的惨烈现实形成鲜明反差,全诗在悲愤与希冀的交织中,完成对战争罪恶的深刻控诉。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“杜工部”、“杜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,诗艺精湛,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,影响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