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梅花岭记

梅花岭记朗读
出自清代:全祖望的诗词

 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,江都围急。

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,集诸将而语之曰:“吾誓与城为殉,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,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?”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。

忠烈喜曰:“吾尚未有子,汝当以同姓为吾后。

吾上书太夫人,谱汝诸孙中。

”   五日,城陷,忠烈拔刀自裁,诸将果争前抱持之。

忠烈大呼德威,德威流涕,不能执刃,遂为诸将所拥而行。

至小东门,大兵如林而至,马副使鸣騄、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。

忠烈乃瞠目曰:“我史阁部也。

”被执至南门。

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,劝之。

忠烈大骂而死。

初,忠烈遗言:“我死当葬梅花岭上。

”至是,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,乃以衣冠葬之。

  或曰:“城之破也,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,乘白马,出天宁门投江死者,未尝殒于城中也。

”自有是言,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。

已而英、霍山师大起,皆托忠烈之名,仿佛陈涉之称项燕。

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,执至白下。

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,问曰:“先生在兵间,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,抑未死耶?”孙公答曰:“经略从北来,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,抑未死耶?”承畴大恚,急呼麾下驱出斩之。

  呜呼!神仙诡诞之说,谓颜太师以兵解,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,实未尝死。

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,其气浩然,常留天地之间,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!神仙之说,所谓为蛇画足。

即如忠烈遗骸,不可问矣,百年而后,予登岭上,与客述忠烈遗言,无不泪下如雨,想见当日围城光景,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,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,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?  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,亦以乙酉在扬,凡五死而得绝,特告其父母火之,无留骨秽地,扬人葬之于此。

江右王猷定、关中黄遵严、粤东屈大均为作传、铭、哀词。

 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:予闻忠烈兄弟,自翰林可程下,尚有数人,其后皆来江都省墓。

适英、霍山师败,捕得冒称忠烈者,大将发至江都,令史氏男女来认之。

忠烈之第八弟已亡,其夫人年少有色,守节,亦出视之。

大将艳其色,欲强娶之,夫人自裁而死。

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,莫敢为之表章者。

  呜呼!忠烈尝恨可程在北,当易姓之间,不能仗节,出疏纠之。

岂知身后乃有弟妇,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?梅花如雪,芳香不染。

异日有作忠烈祠者,副使诸公,谅在从祀之列,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,附以烈女一辈也。

摘要

《梅花岭记》是清代史学家、文学家全祖望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。文章以扬州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为线索,追述了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史实。1645年清兵围攻扬州时,史可法率军民坚守城池,城破后慷慨赴死,尸骨无存,后人葬其衣冠于梅花岭。全祖望通过实地凭吊,详细描绘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悲壮场景,如他临终前“我史阁部也”的凛然自陈,以及“城亡与亡”的决绝誓言。文章以“忠烈”二字贯穿始终,既歌颂了史可法“誓与城为殉”的坚贞气节,也借梅花岭这一象征载体,抒发了对民族气节的深切追怀。全文情感沉郁而笔力千钧,以史笔为文,融议论于叙事,将历史真相与文人襟怀紧密结合,使梅花岭成为忠烈精神的永恒地标,被后世誉为“字字血泪,足昭日月”。

DeepSeek赏析

全祖望《梅花岭记》以史可法殉国事为经,以民间传说与后续事件为纬,织就一幅壮烈与悲愤交织的历史画卷。文章开篇即以"势不可为"四字定调,通过史公临终托付、拔刀自裁、瞠目就义三个特写镜头,将其"誓与城为殉"的凛然气节刻画入骨。"青衣乌帽"的民间传说与"梅花如雪"的意象相映,使忠烈形象突破生死界限,升华为不朽的精神符号。文中巧妙插入孙兆奎讥讽洪承畴的对话,以叛臣的恼羞成怒反衬忠臣的浩气长存。结尾补叙史弟妇殉节事,以女子之贞烈呼应兄长之忠义,更见作者深心。全文以梅花岭为精神坐标,将个体生死置于家国大义中审视,彰显"其气浩然,常留天地之间"的史家笔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