塞下曲
塞下曲朗读饮马渡秋水,水寒风似刀。
平沙日未没,黯黯见临洮。
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。
黄尘足今古,白骨乱蓬蒿。
摘要
王昌龄的《塞下曲》是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,创作于盛唐时期。王昌龄曾亲历边疆军旅生活,诗作源于其对边塞战争的深刻体验,生动描绘了壮丽的边关风光、将士的英勇奋战以及战争的残酷现实。表达思想上,诗歌歌颂了将士的忠勇豪情,抒发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,语言精炼而意境深远,如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等句,既显英雄气概,又寓悲壮情怀。在历史评价上,此诗被后世誉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,影响深远,展现了盛唐的雄浑气象,被历代文人推崇为文学瑰宝。
诗词大意
译文
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,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。
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,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。
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,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。
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,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。
吉林大学中文系.唐诗鉴赏大典(二):吉林大学出版社,2009:195-202
DeepSeek赏析
这首边塞诗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戍边将士的悲壮。开篇"水寒风似刀"五字,便将边地苦寒刻画得入木三分。"平沙日未没"的苍茫景象与"黯黯见临洮"的沉重心情相映,透露出无尽的惆怅。后四句由景及情,通过古今对比凸显战争的残酷。"咸言意气高"与"白骨乱蓬蒿"形成强烈反差,昔日豪情终化作遍地白骨。诗人以黄尘白骨为意象,不动声色地谴责了战争的荒谬,展现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与人文关怀。短短四十字,既写尽边塞风光,又道出千古兴亡之叹。

王昌龄 (698— 756),字少伯,河东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盛唐著名边塞诗人,后人誉为“七绝圣手”。早年贫贱,困于农耕,年近不惑,始中进士。初任秘书省校书郎,又中博学宏辞,授汜水尉,因事贬岭南。与李白、高适、王维、王之涣、岑参等交厚。开元末返长安,改授江宁丞。被谤谪龙标尉。安史乱起,为刺史闾丘所杀。其诗以七绝见长,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,有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誉(亦有“诗家天子王江宁”的说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