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调歌头(题子似真山经德堂,堂,陆象山所名也)
水调歌头(题子似真山经德堂,堂,陆象山所名也)朗读唤起子陆子,经德问何如。
万钟於我何有,不负古人书。
闻道千章松桂,剩有四时柯叶,霜雪岁寒余。
此是真山境,还似象山无。
耕也馁,学也禄,孔之徒。
青衫毕竟升斗,此意正关渠。
天地清宁高下,日月东西寒暑,何用著工夫。
两字君勿惜,借我榜吾庐。
摘要
辛弃疾的这首《水调歌头·题子似真山经德堂》创作于南宋时期,题写在友人子似真山的经德堂上,该堂由理学家陆象山命名。词中抒发了作者对隐逸山林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推崇,通过描绘自然山水与堂名“经德”的呼应,表达了对儒家修身理想的追求。辛弃疾以豪放沉郁的笔触,寄托了对乱世中坚守气节的感慨,体现了其词作中常见的家国情怀与个人超脱的矛盾统一。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作为爱国词人的独特艺术风格,历来被视为其闲适题材中的代表作之一。
DeepSeek赏析
辛弃疾此词以豪放之笔,抒写隐逸之志。上阕以"万钟""古人书"对举,彰显不慕荣利、唯求古道的襟怀。"千章松桂"四句,借岁寒松柏喻坚贞品格,暗含对时局之慨。下阕连用"耕馁""学禄"典故,揭示仕隐两难之境。"天地清宁"五句忽作旷达语,将天地运行与个人进退相融,最终以"两字"(疑为"稼轩")请题庐榜,在洒脱中见执着。全词用典浑成,议论纵横,于豪宕中见沉郁,充分展现词人晚年既超脱又不忘世情的复杂心境。
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