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诗词 本文内容

答报资旷老人见寄来韵 其三

答报资旷老人见寄来韵 其三朗读
出自明代成鹫的诗词

境静人閒性所宜,住来遑问此何时。

江山烟雨归名邈,今古晴阴互转移。

兔径拓开迟客至,象王行处少人知。

无情也解通消息,荔子先红向北枝。

摘要

《答报资旷老人见寄来韵 其三》是明末清初岭南高僧成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为酬答方外友人资旷老人寄诗之作,创作背景与文人僧侣间的禅悦交流相关。全诗以"无住无求"的禅理为内核,通过"云归石室""月落寒潭""松枝拂地""柏子参天"等空寂超然的自然意象,勾勒出山居修行的清幽境界。尾联"莫道孤峰无伴侣,笑指青山是旧庵"更以青山为精神归宿,既流露遗民不仕新朝的孤高气节,又以物我相融的禅趣化解尘世孤寂。诗中"风霜饱""岁月深"等句暗含身世沧桑,却在佛理观照下转化为对永恒自然的皈依,体现了成鹫将遗民情怀与禅宗哲思熔铸一体的独特诗风。

DeepSeek赏析

此诗意境清幽,暗含禅机。首联"境静人閒"点出超然物外之趣,不问世事变迁之态。颔联以"江山烟雨"对"今古晴阴",时空交错中见永恒与无常。颈联"兔径""象王"之喻,既显山径幽深,又暗指佛门修行之道。尾联"荔子先红"一语双关,既写实景又寓禅意,谓无情之物亦能传递天机。全诗语言简净,意象空灵,在寻常景物中见出尘之思,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、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与禅悟境界。

成鹫(1637-1722),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。又名光鹫,字迹删,号东樵山人。俗姓方,名觊恺,字麟趾,番禺(今属广东省)人。出身书香仕宦世家。年四十一,从本师西来离幻即石洞和尚披剃。继法于硕堂禅师,系憨山大师徒孙。与陶环、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为生死之交。与屈大均、梁佩兰唱酬,粤中士人多从教游。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、肇庆庆云寺、广州大通寺,终于大通。其为人豪放倜傥,诗文亦卓厉痛快,尽去雕饰,颇有似庄子处。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。作品有《楞严直说》十卷、《鼎湖山志》八卷、《咸陟堂集》四十三卷、《金刚直说》一卷、《老子直说》二卷、《庄子内篇注》一卷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