咏慵
咏慵朗读有官慵不选,有田慵不农。
屋穿慵不葺,衣裂慵不缝。
有酒慵不酌,无异尊常空。
有琴慵不弹,亦与无弦同。
家人告饭尽,欲炊慵不舂。
亲朋寄书至,欲读慵开封。
尝闻嵇叔夜,一生在慵中。
弹琴复锻铁,比我未为慵。
摘要
白居易的《咏慵》创作于其晚年退隐洛阳时期,反映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追求闲适自得的心境。诗中通过“有官慵不选,有田慵不农”等直白叙述,以“慵”为核心意象,表面写懒散之态,实则表达对官场倾轧的疏离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诗人以自嘲口吻描绘“屋穿慵不葺,衣裂慵不缝”的日常,暗含对世俗功名的超脱,结尾“何须慕天公”更凸显其安于现状、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。此诗延续了白居易平易晓畅的语言风格,以生活化场景展现淡泊情怀,是唐代闲适诗中体现“中隐”思想的典型之作。
DeepSeek赏析
此诗以"慵"字贯穿全篇,道尽闲散无为的隐逸之趣。开篇六句写慵懒之态,不选官、不务农、不修屋、不缝衣、不饮酒、不弹琴,层层递进,将慵懒之情推向极致。中间四句更添细节,家人告急、亲朋来信亦不为所动,慵懒之态已入骨髓。末四句引嵇康为比,谓其弹琴锻铁尚显勤快,反衬出诗人超然物外、任性自然的隐士情怀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个慵懒散淡的隐士形象,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、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。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